-
廊坊开发区"大智移云"产业集聚提速 五大高端项目引领181亿投资热潮
近日,廊坊开发区通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15个高端项目总投资达208.7亿元。其中5个"大智移云"产业项目以181亿元投资占比86.7%,标志着该区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一、核心项目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人保北方信息中心作为投资81亿元的旗舰项目,规划建设保险金融研发、数据处理及测试中心,未来将承担国家级金融数据服务职能。京东60亿元投建的华北云计算数据中心,重点服务电商供应链与跨国科技企业,预计可支撑千万级终端并发需求。润泽国际20亿元打造的云聚核港三期,定位为国家级灾备中心与全球云存储基地,其模块化机房设计达到国际T4标准。 二、技术集群效应显现 本次开工项目涵盖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三大技术领域。其中,分布式存储系统可实现EB级数据吞吐,量子加密技术应用于金融数据防护,智能运维平台将降低30%以上能耗。配套建设的还有边缘计算节点和5G专网基础设施,形成"云-边-端"协同体系。 三、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廊坊开发区近年累计引进数字经济企业超200家,服务器装机容量占京津冀总量12%。此次新增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80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区域内已形成从数据存储、算力支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保持8%以上增速。 四、政策赋能发展高地 当地通过专项产业基金、智慧园区建设等举措,对数据中心PUE值实施0.3以下的梯度补贴。同步推进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在数字贸易、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20项制度创新成果。配套建设的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将延迟控制在5毫秒以内。 五、辐射效应持续释放 这批项目建成后将服务京津冀3000余家企事业单位,支撑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等10余个重点行业。其中灾备中心可满足国家级政务系统容灾需求,云计算平台将提升区域算力供给能力15%以上,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重要节点支撑。
2025-08-24
-
青岛海产品诚信联盟成立助力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青岛海产品行业迎来重要发展节点,首个海产品经销商诚信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当地产业规范化进程迈入新阶段。该联盟由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发起,旨在通过行业自律与品牌共建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为招商引资创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一、联盟组建背景与成员构成 青岛作为沿海经济重镇,海产品产业链规模持续扩大,但市场存在产品质量参差、品牌辨识度不足等问题。此次成立的诚信联盟首批吸纳了数十家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及流通企业,涵盖海参、鱼类加工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协作体系。 二、核心职能与行业规范举措 联盟将建立统一的质量追溯机制,要求成员企业公开原料采购、加工工艺等关键信息。定期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交叉抽检,结果通过公共平台向社会公示。此外,制定行业白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动态退出管理。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创新实践 计划每季度开展安全消费科普活动,设置真假产品对比展示区,由专业人员讲解鉴别技巧。开发线上知识库,提供海产品选购指南与营养搭配建议。联合物流企业优化冷链配送标准,确保产品从仓储到配送的全程保鲜。 四、区域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整合成员单位资源打造"青岛海产"地理标志,通过统一标识系统增强消费者认知。组织企业参与国际渔业博览会,重点推介低温速冻、即食加工等创新产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加工技术升级与新产品研发。 五、长效发展机制与产业展望 联盟已拟定三年行动计划,包括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数据库、培育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内容。未来将通过跨区域合作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市场,进一步扩大青岛海产品的全国影响力。
2025-08-24
-
迁安招商引资成果落地 餐厨垃圾资源化项目启动
迁安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总投资1.8亿元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标志着该市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项目通过分阶段建设,将实现餐厨垃圾高效转化为生物柴油及沼气能源,助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目标 项目分三期推进,首期建设日处理60吨餐厨垃圾生产线,年产生物柴油1万吨;二期新增生物柴油精馏提纯及固体垃圾沼气化设备;三期扩展至唐山、秦皇岛两市布局回收网络,最终形成年处理3万吨生物柴油产能。技术路线采用厌氧发酵与酯化工艺,实现油脂提取率超90%。 二、技术应用与环保效益 项目核心工艺通过国家清洁生产认证,每吨餐厨垃圾可减排二氧化碳0.8吨。二期投产后,沼气发电年产能预计达1200万度,相当于6000户家庭年用电量。第三方检测显示,产出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达54,优于国家标准。 三、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 迁安项目将联动唐山曹妃甸石化基地,形成“废油-生物柴油-化工原料”产业链。秦皇岛回收站规划覆盖北戴河旅游区餐厨垃圾,解决旅游旺季废弃物处理难题。两地协同可降低物流成本约15%。 四、政策支持与长效机制 河北省循环经济条例为该项目提供土地税减免政策,迁安市配套建立餐厨垃圾特许经营制度,要求餐饮企业安装油水分离设备。监管部门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收运数据,确保原料溯源。 五、行业示范意义 作为华北地区首个餐厨垃圾全链条处理项目,其建设经验已纳入住建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典型案例。项目投运后,可替代区域内5%的化石柴油消费,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2025-08-24
-
秦皇岛e谷创想空间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在秦皇岛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全市首个聚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示范园区正式落地。该园区通过整合政策资源与市场化服务,构建"孵化+投资"双轮驱动模式,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目前已吸引多家科技型企业入驻。 一、创新载体升级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作为秦皇岛市重点建设的创新创业平台,e谷创想空间完成服务能级跃升。新挂牌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依托原有孵化器基础,重点引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项目。园区运营方采用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提供从办公空间到产业对接的全链条支持,其特色在于将人才培育与科技成果转化深度结合。 二、政策赋能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园区建立专项扶持机制,涵盖场地租金减免、研发补贴等实质性举措。特别设立人才发展基金,针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支持。配套建设的公共技术平台已开放云计算中心与3D打印实验室,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三、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主要集中于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形成上下游协同的创新群落。通过定期举办产融对接会,已促成多个项目获得风险投资。近期启动的校企联合实验室计划,进一步强化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四、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该园区的设立是秦皇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政策特区",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特殊保障。相关数据显示,类似创新平台的建设可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率约30%,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示范意义。 园区运营方表示,将持续优化服务模式,计划三年内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这一创新实践将为环渤海地区建设人才高地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2025-08-24
-
秦皇岛港开通直航东南亚新航线助力区域招商引资
河北省秦皇岛港近日正式开通首条直达菲律宾达沃港的集装箱航线,标志着华北地区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通途"全面贯通。该航线作为河北省唯一直达东南亚的集装箱通道,将为秦皇岛市及周边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注入新动能,进一步优化区域招商引资环境,推动冷链物流、水果贸易等产业升级。 一、航线布局与运营能力 新航线采用"点对点直航+区域串联"模式,去程由菲律宾达沃港直达秦皇岛港,返程覆盖青岛、上海、宁波等国内主要港口,并延伸至印尼雅加达、泗水等东南亚枢纽,形成双向循环网络。运营方投入4艘2500标准箱级船舶,单船配备500个冷藏箱专用舱位,周班制运营可保障年货运量超50万标准箱,重点服务生鲜农产品、高附加值工业品运输需求。 二、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秦皇岛港依托大秦铁路连接西北腹地,与华北、东北形成"海铁联运"体系。新航线开通后,西北地区的煤炭、化工产品可通过铁路集疏至港口,直达东南亚市场;而东南亚的热带水果、水产品等商品将更高效进入中国北方。历史数据显示,秦皇岛口岸曾承担全国61%的香蕉进口量,新航线有望重塑其进口水果集散中心地位,带动冷链仓储、加工分装等配套产业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港口,秦皇岛港已与全球百余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此次开通东南亚直航,填补了河北省与东盟国家间的直达海运空白,与中欧班列形成陆海双向开放格局。航线途经的达沃港是菲律宾第三大港,雅加达、泗水则为印尼核心货运枢纽,有助于深化与东盟的产能合作,促进机械设备、建材等优势产品出口。 四、产业升级与政策支持 针对既往进口香蕉贸易波动问题,秦皇岛市计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优化通关流程、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减免冷链仓储费用等,吸引跨境贸易企业集聚。港口周边已规划2000亩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国际中转等业务,未来将拓展榴莲、山竹等东南亚特色农产品进口品类,打造辐射北方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五、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配合新航线开通,秦皇岛市正推进疏港铁路扩能改造,实现港口与京哈、津秦高铁的快速衔接。同时规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海运+跨境电商"新模式,预计三年内新增外贸企业超200家。该航线还将与天津港、唐山港形成错位发展,共同提升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竞争力。
2025-08-24
-
秦皇岛经开区打造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新高地
近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设立创业服务驿站,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效能。该驿站整合32个政府部门资源,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全链条服务,标志着当地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一、服务模式创新突破行政壁垒 创业服务驿站采用"物理集中+职能聚合"的运营模式,打破传统政务服务的条块分割。科技局作为牵头单位派驻常驻工作组,其余31个部门每日轮换派遣93名专业联络员,形成"1+31"协同服务机制。这种"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的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了企业多头跑、重复提交材料等问题。 二、三大核心功能赋能企业发展 政策宣讲方面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重点解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47项惠企政策;增值服务涵盖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12个专业领域;能力培养板块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已规划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8个专题课程。服务半径覆盖全区17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23家孵化器入驻团队。 三、空间载体凸显协同创新优势 驿站选址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e谷创想空间,充分利用该园区已有的产业集聚效应。数据显示,该园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科技型企业31家,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为创业服务提供了精准的产业对接场景。 四、长效机制保障服务可持续性 开发区建立服务效能督查制度,通过企业满意度调查、办结时效考核等6项指标评估工作成效。配套出台《创业服务驿站管理办法》,明确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12项工作规范,确保政务服务标准化、制度化运行。 此次创新举措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不仅降低了创新创业制度性成本,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后续将根据企业反馈持续优化服务清单,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对接等薄弱环节。
2025-08-24
-
南宫市聚力绿色转型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河北省南宫市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成功吸引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落地。2013年至今,南宫市累计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15个,总投资规模超15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抢抓协同发展机遇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南宫市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协作布局,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开云汽车为代表的智能电动车生产线建成投产,标志着当地制造业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该市规划建设的环保产业园,已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2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 二、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项目落地保障 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南宫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在土地供给方面,优先保障绿色产业项目用地需求,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2023年落地的储能电池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创下当地重大项目推进速度新纪录。 三、科技创新驱动 提升产业竞争力 南宫市与京津高校共建技术转化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云汽车研发的智能电动皮卡搭载自主知识产权电池管理系统,续航里程突破400公里。当地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攻克轻量化车身技术,使整车能耗降低15%,相关专利达23项。 四、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双赢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南宫市实现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7%,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削减30%。新能源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80亿元,吸纳就业超5000人。2024年新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可将90%以上的工业废料转化为再生资源。 五、基础设施升级 夯实发展根基 南宫市投资20亿元完善产业配套,建成智能电网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35%。贯通京津冀的货运专列开通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8%。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投用后,工业废水回用率达85%以上。 当前,南宫市正围绕"双碳"目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三年内再引进10个亿元级绿色项目。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生态,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活力。
2025-08-24
-
三河市创新税源管理模式助力招商引资与风险防控
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三河市税务部门近期推出一系列税源管理新举措,通过数字化监管与流程再造提升征管效能,在保障税收安全的同时为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建立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该市实现了从户籍管理到税款征收的闭环监控,有效遏制税收流失。 一、构建非正常户智能识别机制 三河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连续三个月未申报纳税人自动触发预警系统。核查人员配备智能执法终端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影像记录、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固定证据。对确认失联的企业,48小时内完成非正常户认定并同步推送至信用信息平台,形成跨部门联合惩戒。建立"唤醒服务"机制,通过智能外呼系统定期跟踪非正常户状态变化。 二、建立发票开具动态监测平台 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开发"票税联动"分析模型,实时比对开票金额与申报数据差异。对季度开票超30万元但零申报企业自动生成风险清单,实施"双随机"抽查。推行电子发票全生命周期管理,开票信息实时同步至征管系统。设立"发票风险池",对频繁作废、红冲发票等12类异常行为进行智能识别。 三、优化市场主体退出管理程序 简化注销业务办理流程,将清税证明出具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建立"注销预检"机制,自动扫描企业存续期间的申报、处罚等9类涉税事项。对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僵尸企业"专项清理。试点"承诺制"容缺办理,允许37项非关键资料后续补正。 四、深化跨部门协同共治体系 与市场监管部门实现企业注册信息实时共享,源头杜绝"空壳公司"。同银行机构建立税款划扣快速通道,对走逃企业账户资金实施保全措施。联合公安部门建立涉税犯罪联合研判中心,重点打击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 五、推行差异化服务管理策略 对重点税源企业配备专属服务团队,提供政策确定性服务。建立新引进项目税收评估机制,在招商引资阶段提前介入税收规划。针对小微企业开展"体检式"辅导,编制高频风险事项指引手册。 通过上述措施,三河市已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立体化监管网络。下阶段将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税收治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夯实智慧税务建设基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财税保障。
2025-08-24
-
津冀海关联动推出13项通关协作新举措 助力东疆保税港区开放型经济提速
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海关与石家庄海关近日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出13项跨区域通关协作措施,旨在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津冀两地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合作聚焦外贸企业需求,强化海运口岸联动,标志着区域海关一体化改革进入新阶段。 一、协同机制创新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 面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外贸企业的通关诉求,两地海关重点突破监管资源跨关区壁垒。通过建立关际会商及长效协调机制,实现新港海关、东疆保税港区海关等天津口岸单位与秦皇岛海关、唐山海关等河北口岸的高效对接。其中,"跨关区保税油供应"措施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企管领域深度合作"则推动信用评级互认,惠及数千家进出口企业。 二、安全联防联控构筑首都护城河 在口岸安全准入方面,协作清单明确风险防控协同任务。通过共享智能审图数据库、统一危化品查验标准,强化对进出京货物的联合监管。特别是曹妃甸港区与天津大港港区将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提升突发情况处置能力,相关措施被纳入京津冀"保卫首都安全"专项行动。 三、特色产业通道助推白沟市场采购贸易 针对河北白沟箱包产业集群的出口需求,专项制定"市场采购货物高效规范出口"方案。通过预归类指导、线上核销等便利化手段,解决小商品出口申报难题。2024年试点以来,该模式已帮助当地企业压缩通关时间,预计年内带动出口增长。 四、海运口岸执法标准化建设提速 备忘录要求津冀六大海运口岸统一执法尺度,重点监管进口铁矿、大豆等大宗商品。秦皇岛海关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海关已启动联合验放机制,对保税仓储货物实施"一次查验、两地放行"。2024年下半年将推广"船舶供油无纸化"等创新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时间成本。 此次合作通过制度型开放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为京津冀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提供支撑。分析指出,13项措施覆盖贸易全链条,既回应了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出可复制的海关实践经验。
2025-08-24
-
迁安经济开发区高端索具项目加速钢铁产业链延伸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迁安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高端索具制造项目,由两家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总投资额达6.5亿元。该项目聚焦钢铁深加工领域,旨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建设进展 项目位于迁安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56亩,规划建设两条钢丝绳生产线、两条钢丝绳索具生产线及配套基础设施。自开工建设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5亿元,预计按计划建成投产。 二、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 项目以本地钢铁企业生产的线材为原料,生产高端压实股钢丝绳、海洋工程专用索具等产品,年耗钢量超过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推动钢铁产品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有效提升区域耗钢率。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量达6万吨,年销售收入8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00个。在利税贡献方面,将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支撑,同时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区域产业转型战略 近年来,迁安市围绕“依托钢、延伸钢、不唯钢”的发展思路,构建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培育多个百亿级新兴产业板块。通过此类项目落地,迁安市传统产业升级成效显著,耗钢率大幅提升。 五、未来发展规划 该项目的实施是迁安市打造新型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迁安市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钢铁深加工与高端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
2025-08-2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